时间:2024/1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忽悠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60.html
新华社西宁3月5日电题:新生活新画图新产业——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扫描新华社记者李占轶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腹地,雪山巍峨、草原连绵、蓝天白云、牛羊成群……但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瑰丽风光,并没有转化为太多的经济发展优势。这里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平均海拔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果洛藏族自治州展开民生发展新图景,一个个脱贫奇迹在雪域高原上演:全州6个贫困县7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7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年底贫困人口全面“清零”……奇迹背后,既有当地群众与干部的拼搏与奋斗,更有一次次以创新为底色的实践探索。(小标题)“织”出脱贫新生活“在湛蓝的天空下,巍峨的雪山边,牧笛悠悠,五谷丰登,骏马奔腾,牛羊遍山,这就是我的家……”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回荡着藏族群众悠扬的歌声。曾经,赞根村听不到这样幸福的歌声。全村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是个典型的牧业村。“以前,我家里只有10多头牛,我和妻子也没有技能,妻子和孩子生病只能拖着,根本没钱看病。”村民派娃回忆说。年,赞根村到户扶贫产业资金下达后,村民们将这笔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孵化园内一家民族手工艺公司,入股后,贫困户接受技能培训后到公司就业。地毯、挂毯、羊毛钱包、背包……各类产品既蕴含民族特色,又迎合了现代生活需求,成为颇受追捧的“时尚新品”,不仅卖到了西宁,公司还接到了上海等地的订单。“公司享受扶贫产业孵化园的优惠政策,现在有20多种产品。年公司销售额超过80万元,贫困户就业人员月工资都在元以上,年底还有分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官却说。“穷日子一去不返了,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昔日“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的贫困户派娃说,现在他不仅有工资,还有跑出租车的收入,妻子也在公司食堂打工,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如今,村里还成立了经济合作社,主要从事乳制品制作、饲草料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的生活有奔头、日子有盼头、心中有希望。(小标题)“养”出致富新画图“玛多草原有藏羊,翻山越岭本领强,不畏高寒品质高,造福一方是好羊。”指着羊圈里的藏羊,热多念出一句顺口溜。热多是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村养殖合作社理事长。他告诉记者,过去由于过度放牧,牧民们不得不吞下生态恶化的苦果——“牛羊吃不上草、喝不上水,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瘦,死掉的也多,啥办法都没有。”热多说。正在牧民迷茫之时,玛多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劲风吹进雪域高原。在不增加草场压力和理论载畜量的前提下,年起,玛多县尝试推广藏羊养殖,以促进牧民增收致富。日谢村是玛多县最早开始藏羊养殖的试点村。“新品种藏羊肉质细嫩、膻味小、口感好,卖得很好。”回忆起第一批藏羊出栏时热销情景,热多笑着说:“养殖藏羊的第一年,合作社分红利润就达到47万元。”尝到发展甜头的日谢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合作社分红每年见涨,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牛羊换个养法,牧民换了活法。”如今,玛多县已经在30个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成藏羊繁育基地,一条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正在形成,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小标题)“种”出幸福新产业位于达日县吉迈镇的龙才村共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人。牛羊养殖和挖虫草,是当地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易地搬迁到县城居住。搬出来更要稳得住。龙才村打造了餐饮业、住宿业,吸纳村民就业,同时利用到户扶贫专项资金修建了4栋温室蔬菜大棚,打造龙才村扶贫蔬菜基地,将蔬菜大棚年收益的40%给贫困户分红,并吸纳部分贫困户就业。“大棚种植第一年,村民普遍反映不是太理想。”吉迈镇副镇长小正宝告诉记者,牧区群众放起牛羊都是一把好手,但是干起地里的活都是“门外汉”。施肥、挑粪、翻地……由村干部牵头,带领贫困户学习种植技术,同时村里将蔬菜大棚承包给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来种植经营,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在干部的努力帮扶下,一开始连“铁锹都不会拿”的村民,越来越多地成长为庄稼“好把式”。龙才村种出的黄瓜、蒜苗、西红柿、大白菜、西葫芦等蔬菜,走出大棚、走上餐桌。“种菜要像养娃娃一样精心呵护,党的扶贫政策对我们的关怀也是这样。”在大棚工作的土扎说,在牧区种菜以前想都不敢想,没想到现在大家都能吃上家门口产的新鲜菜,自己还能挣工资。小正宝告诉记者,最令他欣喜的是:看到家乡越来越好,许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甚至担任基层干部。“龙才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62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