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研培班牦牛绒手工编织技艺制作现场。本文配图均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提供

何福礼与荷兰设计师合作的竹灯系列。

凤凰自行车+遵义藤编,混搭出田园自然风的城市自行车。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非遗帮扶”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何打通从“非遗”到“扶贫”间的步步难关?上海高校如何为中西部地区“扶智”“赋能”?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探索出的解决之道,是一系列跨界融合的“加法”:传承人+设计师、老技艺+老字号、非遗创新+非遗传播……最终,一个个“1+1”达到了“∞”的效应,而这一系列“加法”,也为未来的乡村振兴和非遗活化提供了借鉴。

果洛学生+上海老师

3月底的顾村公园,樱花盛开,云蒸霞蔚。樱花掩映的公园东北角,上海大学的创新教育基地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依湖而立。

阳光照进宽敞的织绣教室里,十几位来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年轻人,正围在来自上海美术学院的老师身边,学习如何用牦牛绒制作创意手工艺品。

工作桌的一头,堆放着一团团柔软的牦牛绒原料,是他们刚刚从多公里外的家乡果洛带到上海的。不一会儿,在上海老师的巧手中,经过清洗、染色、压制、造型等一系列工序,原本深棕、浅棕的牦牛绒变成了一朵五彩斑斓的“花”。几位女学员拿在手上爱不释手,不时放在胸前比画,有的还当作头饰比在头上。

青海果洛平均海拔米以上,盛产牦牛。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牦牛进入了脱毛期。轻抚牦牛的头颈和背部,或用梳子慢慢扒梳,就能收集到大量原生态牦牛毛。

运用当地的“非遗”工艺牦牛绒制作技艺,果洛牧民们将牦牛毛制作成牦牛绒帐篷、地毯或小幅挂饰,但受技艺所限,制作出的牦牛绒产品类型仅限于寥寥几种。正巧,年,pacc举办过一个国际交流营,一位澳大利亚设计师把当地的牦牛绒制作方法教给了学院老师,于是,老师转身把它手把手教给了来自果洛的学员。南北半球对同一原材料的两种制作方法,就在这个小小的课堂上奇妙地“碰撞”在一起。

这是年果洛州玛沁县传统工艺技能培训班中的一堂实践课。这批皮肤黝黑、笑容羞涩的藏族学员大多是第一次来到上海,但他们并不是pacc接待的第一批来自果洛的学员。

早在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上海大学成为首批研培院校之一。6年来,上大已为来自青海果洛、新疆喀什、贵州遵义、四川阿坝等地的多名学员进行了非遗传承培训,其中包括12次整建制非遗帮扶教学班。

非遗技艺扎根于一方水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品类不同,技艺各异,仅果洛一地,就有拉加藏靴、班玛藏香、班玛黑陶、传统藏银、藏族手工编织、德昂洒智书法、唐卡绘画等十余个项目。来自不同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群为何要集体到上海学习,而且一待就是两周到一个月?他们究竟学些什么?

pacc公共教育主管郑珊珊拿出一张课程表,上面既有牦牛绒产品制作这样的实践课,也有《平面构成》《色彩的故事》《装饰图案基础》这样的基础课;有《非遗传统与设计衍生》《传统手工艺的时尚实践》这样的专题讲座,也有参观宜家工厂、江苏张家港牦牛绒制作企业这样的考察课程。除此之外,学员们还参与了在顾村公园举办的樱花节非遗体验公共交流活动,与上海市民面对面。

“我们的课程设置有三个目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我们会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优势,拓宽学员的眼界,对他们进行跨界创作训练,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郑珊珊说。

即便是牦牛绒手工艺品制作这样的实践课程,研培班的重点也不仅仅是传授工艺,而是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路。“牦牛绒能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除了毡毯外还能不能做成挂件、包袋等等?现代美学的思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很多新的想法,催生出新的设计。”

“现代人”+“古代人”

研培班努力帮助大山、高原、边疆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开阔眼界、提升能力。但要打通从“非遗”到“扶贫”之路,研培班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

要借助非遗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解决“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过的第一关是“审美”。

对广大普通受众而言,提起非遗,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非遗传统技艺,很难绕开“土”与“俗”的第一印象。随着我国飞速地从农业大国进入工业大国,文明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大众审美也产生了极大变化。要让非遗重回当下,必然需要从当代社会的审美角度来创新地继承非遗技艺,让非遗技艺用美的方式演绎当代有品质的生活。

如何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出当代美的风采?上海美术学院师生探索出的一个手段是“提炼元素”。

师生们对非遗手工艺项目的纹样进行记录和梳理,既是文化抢救,也是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邀请设计师介入,在全面了解非遗技艺与文化的基础上,和传承人一道进行再创作。

年的果洛研培班,来了位学员名叫段松文。他是一位银饰锻造传承人,从事这一行已经30余年,最擅长的是腰带花银饰。腰带花是藏族妇女佩戴在腰间的半球形金银饰品,纹样题材多是花卉。段松文制作的腰带花,纹样细腻精致,很有韵律感,让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一见倾心。

腰带花纹样博大精深,变幻无穷,师生团队一头扎进了纹样记录和梳理工作中,然后进行再设计、再创作。几番讨论后,大家决定用“格桑花”这个ip对纹样进行提炼。每年夏秋之际,寓意幸福的格桑花在高原恣意盛开,因而被视为藏族文化的象征。确定“格桑花”这一概念后,设计团队又根据花瓣数量继续设计了不同纹样,并进行了内涵阐释:三瓣格桑花寓意福禄寿三宝加护;四瓣格桑花寓意地水火风四大调和;八瓣格桑花寓意得八方菩萨加持……

设计出纹样后,再进行“混搭”。段松文与设计师何然的跨界合作皮具系列,绛红色的包身搭配银白色格桑花图案的包扣,顿时呈现都市朋克风格;再将大大小小的纹样与雪纺、丝绒、蕾丝等各种服装材质结合在一起,同样别具一格。此后,“格桑花”藏银锻造服饰系列每年在上海设计周等展览中定期发布,广受好评,并进入了拍卖渠道。

“活态传承非遗技艺,需要两只眼:一只是现代人的眼,一只是古代人的眼,进进退退,穿越历史。”上海美术学院教授、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说。

非遗传承人代表的是“古代人的眼”,来自各行各业的设计师无疑是那只“现代人的眼”。开启融合跨界新模式,打通审美的古今之隔,就不难催生一批在国际舞台上受到瞩目的作品:

海派旗袍设计师苗海燕和鞋履设计师张金玹,牵手缂丝传承人郝乃强,推出包括缂丝高定礼服、旗袍及女鞋的“桃花源”系列,古代皇家御用的缂丝技艺在现代复活出了青绿山水的中式美学;时装设计师秦旭牵手“90后”羌绣传承人张居悦,以羌绣独有的十字绣针法和图案完成了一件名为“大山之托”的黑色法式礼服。而这件耗费团队两个月的心血之作确实不负重托,走出大山,登上了法国时装设计周的舞台,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非遗之美。

大而全+小而美

用非遗手工艺制作体量大、制作细的现代作品,不受人工制作时间和投入成本的限制,章莉莉将其比喻为非遗界的“高定”,主要用于展览、展示、展演。然而,非遗技艺若要通过生产得到活态保护和发展,仅靠“高定”还远远不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70后”东阳竹编传人何红兵非常迷惘。

何红兵的父亲何福礼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福礼曾主持长6.19米、高2.68米大型竹编精品《九龙壁》的编织工作。《九龙壁》采用了多种编织手法,包括何福礼独创的“鳞形编织撮花”“双条丝串藤细花龙”“人字花纹分色龙”等多种编织技法,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何福礼精心制作了一条长米、龙身节的竹编巨龙,轰动香江,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何红兵继承了父亲精湛的竹编技艺,却也陷入了烦恼:手艺再出众也超越不了父亲这座巅峰;继续精雕细琢传统的大象、麒麟、老虎、龙船等大型工艺品,无人问津。要博人眼球,似乎只有往高里做、往大里做。

不少身怀绝技的非遗匠人都曾遭遇何红兵的困境:几十年精湛技艺打磨的作品,在各种工艺大赛上博得人们的啧啧惊叹,但始终进入不了大众视野,无从在市场上立脚,其最终归宿不是工艺美术馆就是博物馆。

毫无疑问,非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如何将非遗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何红兵的转折,发生于年参加的pacc举办的研修计划“一竹一世界”项目。

那年夏天,pacc组织了一批荷兰设计师,来到竹乡莫干山,与当地竹编艺人碰撞出了一场艺术风暴。

来自荷兰的两位产品设计师艾瑞克·曼特尔、依冯·劳力森,有现代化、国际化的眼光和创意,但从没有接触过中国的竹编。在莫干山,他们遇到了竹编技艺大师何红兵,激发了创作灵感。双方尽管语言不通,但几张草图互相一画,三人的眼睛都放光了,在房间里一讨论就是好几个小时。

过去,从何福礼到何红兵,制作的竹编都是原色竹编。但荷兰设计师独辟蹊径,把一根根竹子劈成细条,用植物蜡染的方式浸泡染色,逐一编号,随后进行设计造型,制作成中西合璧的彩色竹灯,既可当作艺术装置,又能作为家居用品。

对何红兵而言,彩色竹灯的编织技艺并不复杂,一人一天就能制作10-20个。外形小而美、制作快又多的竹灯,很快在网上打开了销路。

“在非遗进入市场的流通环节过程中,通常通过两种方式与消费对象实现链接:一种是高级定制,然后通过展览、拍卖或收藏等形式,产生更高的艺术价值,形成较为独特的‘非遗+艺术’;一种是非遗资源里提炼出来的文创产品,它的目标受众是喜爱传统文化又喜欢原创手工艺品的普通公众。”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pacc执行主任金江波说。

经过此事后,何红兵也转换了思路,一面继续做传统的精工细雕的“大而全”竹编作品,一面推出了类似彩色竹灯这样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小而美”产品。他明白,把非遗技艺融入普通人的生活需求、融入日常的衣食住行,是将非遗的艺术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的途径。

老技艺+大平台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步步推进,从年举行的“贵州遵义帮扶研修班”开始,pacc开始思考转变工作重点:在已经设计了供展览传播的优秀作品的基础上,能否进一步推出有市场、能销售、好制作的产品?

“要打造富有美学价值的非遗+文创或者是非遗+艺术品,一方面找知名的设计师来合作,一方面还可以发挥上海的平台优势,推动传承人与成熟品牌合作。因为他们熟悉市场需求,恰好能与传承人互补。”金江波和同事们想到了另外一种“加法”。

在pacc的穿针引线之下,来自贵州遵义的非遗技艺和上海的传统老字号企业成功“牵手”。

pacc找到了上海东浩兰生集团,共同策划了“凤凰自行车+遵义藤编”项目。遵义藤编制作的前车篮和后书包架,安在上海人熟悉的凤凰自行车上,混搭出了田园自然风的城市自行车。一辆自行车,藤编手工的制作量不大,成本可控,好看别致,用户也买得起。年11月,这款特殊的自行车亮相进博会,立刻引来公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43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