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新华社西宁2月23日电(记者李占轶)“党的阳光照天地,群众笑颜与日增,玛沁儿女颂改革,奋力开创新佳绩……”世代传唱的传统曲调,歌词唱的却是眼前的崭新生活。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蓝天白云掩映下的草原上,幸福和感恩写满藏族群众灿烂的笑脸,融进悠扬的歌声。赞根村里曾经听不到欢快的歌声。全村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是个典型的牧业村,除了牛羊养殖,村民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以前,我家里只有10多头牛,我和妻子也没有技能,一年下来收入不到两万元,妻子和孩子生病只能拖着,根本没钱看病。”村民派娃回忆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官却告诉记者,谋生渠道窄、收入低微、缺乏劳动技能是最主要的致贫原因。年,赞根村到户扶贫产业资金下达后,村民们将这笔资金投入到一家扶贫产业孵化园的民族手工艺公司参与入股,同时,贫困户接受手工编织技能培训后到公司就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昔日的牧民已成为挣工资的产业工人。地毯、挂毯、羊毛编织钱包、背包……各类产品既蕴含民族特色,又迎合了现代生活需求,成为备受追捧的“时尚新品”,不仅卖到了西宁,公司还有了上海等地的订单。“公司享受扶贫产业孵化园的优惠政策,现在有挂毯、地毯、箱包等20多种产品,年销售额超过80万元,贫困户就业人员工资都在元以上,年底还有分红。”官却说。产业发展红红火火,赞根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措洛原本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同村人眼里,措洛是个“爱喝酒的懒汉”,如今,踏实肯干的他不仅改掉了爱喝酒的习惯,在公司一个月有元收入,妻子在家放牧,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一想到自己做的背包卖到西宁,被城里人背在身上,我特别有成就感。”措洛说。“穷日子一去不返了,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派娃说,现在他不仅有公司的工资,还有跑出租车的收入,妻子治好病之后也在公司食堂打工,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如今,村里还成立了乳制品制作、饲草料种植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的生活有奔头、日子有盼头、心中有希望,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年4月,玛沁县14个贫困村、户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湛蓝的天空下,巍峨的雪山边,牧笛悠悠,五谷丰登,这就是我的家。尊贵的客人,请您放慢脚步,骏马奔腾,牛羊遍山,这就是我的家……”一首《颂故里》回荡在雪山脚下,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成为赞根村昂首迈入新时代的凯歌。责任编辑:刘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56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