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痤疮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2/9306248.html 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 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15万尾花斑裸鲤鱼苗被投放到湟水河里 上百位普通市民和环保志愿者参加活动 这也是西宁首次开展 鱼苗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00:15沙柳河、布哈河等青海湖周边河流,是裸鲤鱼苗投放的主要河流。而这一次不一样的是,青海人民的母亲河湟水河被增加进来,省会西宁湟水河畔,首次开展了鱼苗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15万尾花斑裸鲤放流湟水河 一大早,运送鱼苗的车缓缓停靠在公园内,身长约8厘米的鱼苗被卸到暂养鱼池中,市民和环保志愿者用水桶将鱼苗舀出,小心翼翼地倒入放流槽,经过放流槽,鱼苗“抵达”目的地湟水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欢快地游了起来……增殖放流活动现场,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市民内心都充满了美好的祝福与期待。“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意义非常大,真希望这些鱼苗能健康成长。”市民马平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通过实施‘河湖清’建设行动,水环境在不断改善。土著水生野生动物可以在湟水河水体环境中存活。通过我们积极争取,多次协商,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省渔政管理总站、市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承办了此次‘绿水青山幸福西宁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年黄河(湟水河)西宁段‘全国放鱼日’活动,我们期待把这项活动保留下去,每年开展一次。通过这项活动,来倡导市民形成科学放生、文明放生、规范放生的生态环保理念,共同维护湟水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承办单位西宁市农业行政执法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说。 花斑裸鲤也是湟水河的土著居民之一 花斑裸鲤也是湟水河的土著居民之一!水资源保护工作者在湟水河里看到过它的身影。 据介绍,“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调水”是优化生物种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此次在湟水河畔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之所以选择花斑裸鲤,是因为花斑裸鲤作为土著鱼类之一,不仅在年被列入省级保护鱼类,更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种质资源。据了解,自年以来,我省相继在黄河河南段、尖扎段、贵德段、扎陵湖、鄂陵湖以及玛沁县格曲河等地,建立了5个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实行封湖育鱼,使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极边扁咽齿鱼等黄河土著鱼类数量有了明显增长。截至目前,经过人工前期繁育,已增殖放流多万尾鱼苗,监测到的成活率更是逼近60%。 00:13“十年只长一斤,这已经是花斑裸鲤曾经的生长速度。经过我们人工繁育,以及近几年黄河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监测到的裸鲤,经过一年时间从放流时的7、8克已经长到了最大的多克,这样的生长速度是非常可观的。”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王国杰告诉记者。据了解,在人工繁育的帮助下,花斑裸鲤不仅提高了受精率,更是通过营造适宜的温度与丰富的饵料,让花斑裸鲤在放流后也增强了抵御能力,使其数量明显增长。 6月正值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黄金时机,据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不仅可以强化渔业资源保护,改善水生态,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还能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爱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 湟水河土著居民“人口”壮大 15万尾花斑裸鲤投放湟水河,湟水河土著居民“人口”壮大!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大力开展“河湖清”建设行动,我们眼前的湟水河改变了“肤色”,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面貌已经显现。生态环境的改变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曾经居住在这里的生物,一位从事水资源保护多年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年他还在南川河中发现有石板鱼,年为了解鱼类在湟水河的生存状况,他和几位同事曾在南川河畔打捞过三四天,结果是失望而归,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而近几年令他们欣喜的是,不仅看到了拟鲶高原鳅,还看到了黄河裸裂尻鱼和花斑裸鲤等。拟鲶高原鳅就是湟水河里的土著居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被本地老百姓称作“石板鱼”的小家伙曾活跃在湟水河,曾经它们濒临绝迹,而如今在西宁多条河流里重现它们的身影。它们小小的身影出现,带给我们的是无限欣喜,因为这说明我市水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青海有哪些土著鱼类! 花斑裸鲤 黄河上游水系,青海主要分布于扎陵湖、鄂陵湖等湖泊。也叫大嘴湟鱼。 扎陵湖、鄂陵湖的花斑裸鲤 黄河斑多段花斑裸鲤 花斑裸鲤羊曲河 除青海湖裸鲤外,最常见的就是出产自扎陵湖、鄂陵湖的湟鱼——花斑裸鲤,花斑裸鲤也叫大嘴湟鱼,在黄河上游也能见到。西宁市场上有不法分子偷捕湟鱼销售,如果看见体型较大、背部暗褐色、体侧有云状斑点和条形斑纹、腹部浅黄、鱼鳍略显灰白的湟鱼,那大多是花斑裸鲤,花斑裸鲤的皮肤显得比较粗糙。 厚唇裸重唇鱼 黄河上游干支流湖泊水域,濒危物种。也叫麻花鱼、翻嘴鱼。 厚唇裸重唇鱼的外观非常漂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厚唇裸重唇鱼,顾名思义,它的唇很发达,肥厚多肉,比较有特色。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体表绝大部分裸露无鳞,体和头部呈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厚唇裸重唇鱼的个体最大的能达到3斤左右。 厚唇裸重唇鱼又称重唇鱼、麻花鱼、石花鱼、翻嘴鱼。现集中分布于黄河上游的泽曲河、洮河中,在海北的大通河里也有分布。主要以底栖动物、摇蚊幼虫和其他水生昆虫、钩虾为食,也摄食水生植物枝叶和藻类。 由于厚唇裸重唇鱼本身生长极为缓慢,性成熟较晚,且怀卵量不高,繁殖能力低下,数量比较稀少。尤其近年来厚唇裸重唇鱼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萎缩,厚唇裸重唇鱼已经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是我省极具保护价值的鱼种。 极边扁咽齿鱼 常栖息于黄河上游(~米)缓静淡水中下层,濒临物种。也叫小嘴鱼。 极边扁咽齿鱼,又称小嘴鱼、扁咽齿鱼。是黄河上游海拔米以上宽谷河段的独有鱼种,以前是黄河上游鱼类中的优势种群。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加之人为过度捕捞,这种鱼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已成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里的易危物种。 现主要分布在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尕马羊曲境内也相对丰富一些。极边扁咽齿鱼体长,侧扁,体表几乎全部裸露不长鳞片,体背侧黄褐色或青褐色,稀疏分布着黑褐色斑点。长得非常像湟鱼,但下颌前缘具锐利角质,科研人员主要通过它的嘴型、头型加以辨别。 极边扁咽齿鱼的人工增殖放流在年已经取得突破,但它的数量稀少,捕获的亲鱼量比较少,所以整体的放流数量较少。 斜口裸鲤 仅见于青海久治逊木措湖,易危物种。是生活在年宝玉则神山圣水中的鱼类。 网友拍摄的年宝玉则湖中的鱼类 果洛的年宝玉则以其秘境般的高原胜景、瑰丽的民族神话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圣地。就在年宝玉则神山脚下海拔米的湖泊中,生长着一种叫斜口裸鲤的鱼类,背部青绿色,有黑色斑点,腹部银白色,与湟鱼非常相像,只是鱼嘴比较平扁,口裂有一定斜度。 当地群众讲,年宝玉则湖中(就是仙女湖,渔业书籍上称逊木错湖)有许多这种湟鱼,平时静沉湖底,每年7、8月份浮上水面觅食,有的长达1米,巨口无鳞,浩浩荡荡,非常壮观。 这种斜口湟鱼仅仅生长在年宝玉则湖中,是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物种。当地百姓对斜口裸鲤的保护意识非常强,根本不允许有人进行捕捞,千百年来,斜口裸鲤还是原生态地生活在神山圣水之间。 黄河裸裂尻鱼 栖息于高原地区的黄河上游干支流和湖泊及柴达木水系。也叫小嘴湟鱼。 青海民间很多种鱼都叫小嘴湟鱼,可都不是裸鲤。像生活在长江上游的小头高原鱼;生活在玉树金沙江、雅砻江上游的软刺裸裂尻鱼;生活在久治、班玛岷江上游的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河裸裂尻鱼等多种,记者到现在都分不清当时吃的到底是大渡软刺裸裂尻鱼还是黄河裸裂尻鱼。 骨唇黄河鱼 黄河上游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直至玛多县、达日县等水域皆有分布。也加小花鱼。 骨唇黄河鱼,又称小花鱼。体长,稍侧扁,头锥形,体表几乎完全裸露没有鳞片,它的外观和小嘴湟鱼非常像。骨唇黄河鱼主要靠刮河床底部的藻类为食,经过长期演化,它的下颌前缘演变成了发达的角质。 骨唇黄河鱼个体普遍较小,最大个体只有克,主要以着生硅藻和昆虫为食。栖息在高原海拔-米的宽谷河段和湖泊中,常见于缓静清凉淡水水域的上层,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只要分布在黄河上游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直至玛多县、达日县等水域。 拟鲶高原鳅 黄河上游干支流,易危物种。也叫狗鱼、石板鱼、土鲶鱼。 在我省的黄河里生活着一种非常大的鳅科鱼类--拟鲶高原鳅,可以长到3斤左右,花纹美观,看起来胖乎乎的,小眼睛,非常可爱。 拟鲶高原鳅,体侧棕褐,背部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腹部银白色。它的背、尾鳍条长着暗色条纹。因为生活的流域不同拟鲶高原鳅背部的花纹也会有些不同,生长在扎陵湖、鄂陵湖里的拟鲶高原鳅花纹比较深,显得更为艳丽,而生活在其他黄河水域里的拟鲶高原鳅花纹稍微浅一些。 拟鲶高原鳅的头及体前躯较平扁,尾柄细圆,末端略扁。头大扁平,眼小侧上位,鼻孔稍近眼前,口大且体无鳞。拟鲶高原鳅多栖息于激流河段干支流石砾缝隙中,生活于河叉或湖泊入口缓流处,游泳迟缓,常潜伏于底层,以小型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为主要食物。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易危种),列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 青海湖裸鲤 分布在青海湖和可鲁克湖及其注入湖的各河流,濒危物种。 青海湖裸鲤(湟鱼)的鱼鳍是金黄色的,这是从外观上看,青海湖裸鲤与其他水域里裸鲤最大的不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32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