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是一种使命,更意味着一份担当。选择了援青,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奉献。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援青干部,在广袤而厚重的高原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来自虹口的援青干部胡剑峰就是其中的一位。年7月,胡剑峰怀揣着一颗初心,辞别挚亲好友,从千里之外的长江尾来到三江源头,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援青工作。 克服高反走进基层初到玛沁,从零海拔到高海拔,气候和环境的差异给身体上带来的反应异常明显。特别是到高原的前两周,胡剑峰的反应特别激烈,呕吐、胸闷、流鼻血等高反症状都在身上一一显现。但是,他没有轻易离开自己的岗位,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他开始了援青工作的第一步——实地调研。 作为玛沁县政府办副主任的胡剑峰,为了能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他白天深入乡镇,详细了解县情、乡情和民情,搜集第一手资料,并认真记录在工作本上。晚上则翻阅历年的档案资料,查看当年的项目情况。同时,认真学习援建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夯实自身的业务能力,为圆满完成援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三年以来,胡剑峰的足迹踏遍了玛沁的山山水水,身影走过了玛沁的六乡二镇,他的皮肤变得黝黑了,身形也日渐消瘦。正如他在援青日志中所说,“高原生活的历练,我们个个都能在高原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援青的情怀已磨练成我们坚强的意志”。 苦干实干助力脱贫 前两批援青干部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宝贵经验,我们就要在这基础上力促援青工作的升级和加速。 胡剑峰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 玛沁县地处高海拔地区,每年的施工期只有短短的6-7个月时间,面对任务重、标准高、时间紧、工期短的实际情况,胡剑峰拉上当地发改局和各项目主管单位的联络员,一个工地一个工地的跑,按照上海援青项目管理的规定,认真落实项目监督管理,确保高效运行。三年援青时间,在他的全力推进之下,落实上海市对口支援玛沁县共37个项目,总投资万元。各类项目先后竣工,进一步完善了玛沁县的基础设施建设。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胡剑峰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为玛沁县不仅物质资源匮乏,人才资源也同样匮乏。他觉得,对口支援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能发挥长期效益的智力援助同样重要。为此,胡剑峰与虹口教育宣讲团多次协调,结合当地教育的短板,因地制宜的设计课程。 年9月,玛沁教育系统近百名教育骨干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后大家觉得这次宣讲实用性很强,非常贴合玛沁教育的实际。培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个反馈给胡剑峰注入了更多的信心。 年5月,为进一步推进玛沁教育事业发展,经过胡剑峰多次协调,玛沁县教育局和第二民族中学校长、骨干教师组成的学习交流团一行9人抵达虹口,进行点对点教育支援活动。在此期间,他更促使玛沁县第二民族中学和虹口区华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就互助成长计划签订了结对协议。双方拟通过现场教学、多媒体交流等方式,结合华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分层递进教育理念,在两地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有望将玛沁二中的教学质量再提升一个台阶。 情系高原奉献爱心除了承担项目援建、智力援建工作之外,胡剑峰还积极促进虹口与玛沁之间的两地交流,在协调衔接、搭建帮扶平台、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做了大量的工作。玛沁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各乡镇教育设施不完善、困难学生也急需帮助。胡剑峰在得知此情况后,发动上海大后方的爱心力量,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企业,为玛沁教育系统奉献爱心。三年以来,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来自虹口区各界人士捐款、捐物余万元,实现两地30余批次余人次交流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剑峰与虹口工商联的共同努力下,年11月8日,玛沁县首个成功进驻上海直销店的专业合作社——玛积畜土特产品专业合作社正式开业了。这也标志着属于玛沁的品牌市场成功入驻上海,成为玛沁县合作社开扩创业致富的新起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援青干部用心用情书写着自己与玛沁的点点滴滴。援青生涯结束之际,胡剑峰说,“在玛沁工作、生活的三年,是生命旅途中一段难忘的光阴,我将一如既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