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5/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编者按年是上海对口援青十周年。10年援建,“青·海”情深,8月24日,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前往海拔米以上的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专访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校长扎西措,走进这位雪域高原上的“校长妈妈”的故事。见习记者牛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出自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来形容扎西措,再合适不过了。扎西措,翻译过来就是“吉祥湖”的意思,“每次去外地培训出差,别人问我是哪里的,我都会骄傲地说:我来自于格萨尔之乡——果洛。”扎西措说。她是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的校长。四十多岁的她,被同事们亲切地喊为“老大”,学生们则更喜欢称呼她为“校长妈妈”。生存就是奉献美丽的校园里,学生们三五成群,在蓝天白云之下惬意地玩耍。学校围墙外不远处就有一座美丽蜿蜒的山脉,八月正是这里最美的季节,草儿绿得像一幅安静的油画。作为上海对口援建学校之一,上海光建设这所学校就投资了多万元,这里的硬件设施完全不输内陆发达城市的学校。然而,在一间宽敞明亮的钢琴教室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台电子钢琴,但已经很久没有人弹奏过了,上面都盖着一层丝绒布,它们在安静地等待着学生来弹奏。“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钢琴老师。”扎西措告诉晨报记者,目前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的每一门学科都缺老师。由于师资缺乏,这里的老师往往要身兼数职,一人顶三人用。有一名英语老师一人带了四个班,但每月的待遇并不高,“我们有时候从西宁坐车回来,会买很多的蔬菜,能够我们吃一个多礼拜呢!”扎西措说。“我们本身老师就不够,很多老师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给孩子们补课。很多老师身患各种职业病,医院了。还有一些老师年纪轻轻就‘三高’。”说起自己学校的老师,扎西措的眼中写满了心疼。8月24日,是新生报道的日子,学校门口十米开外就被围上了红线,禁止车辆驶入,确保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报道的家长和学生络绎不绝,十分热闹。扎西措告诉晨报记者,去年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共有名学生,今年的新生人数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招收人数肯定会比去年多。“孩子们入学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缺老师!”扎西措无奈地笑了笑。在这些学生中,不乏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扎西措表示,对于贫困学生,国家方面的扶持力度很大,除此之外,学校也会有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另外,扎西措还招收了一批特殊儿童,在果洛没有特殊儿童学校,“我们这里还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不方便来学校上课,我们就送教上门,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对于雪域高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住在附近的学生交通方便,老师前往也比较容易,但有些学生住在山里,他们就要长途跋涉,开车到学生家授课。尤其是冬天,遇到冰雪天气,交通更是恶劣。扎西措至今记得,有一年冬天,另一所学校的老师前往山区差点就没回来。曾有一次,一位从青海省西宁市来果洛支教的老师刚来到这里,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这里海拔怎么这么高啊?”扎西措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你能在这里生存下来,就是一种奉献。”改写人生的屏幕“如果果洛州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学校一定会是第一个试点学校。”扎西措对自己的学校充满了自信,她也是一位颇具创新意识的校长。她认为,学校多承办一些培训活动,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收获,“如果把培训放在我们这里开展,老师首先会受益,因为会有好多专家来我们学校。”小学教育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扎西措表示,现在小学生最需要提升的是“德”。近几年,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也会邀请一些校外单位来给学生授课,还开设了“开学第一课”等讲座。此外,每个年级都开设了思政课,“我们学校的思政课都由班主任上课,学校期末《道德与法治》课程还会集中统考,一个班都不落。”去年,果洛州教育局也开始尝试“云上课堂”,通过互联网和西宁一些优秀的学校对接,“他们在西宁那边上课,我们就可以在这边同步听课,一方面可以让两边的学生都受益,另一方面,冬天路途遥远,也可以解决老师的安全性问题。”这或许也是目前看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为数不多的解决方案了。但这种方式是否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最后“形式大于内容”的反作用呢?面对晨报记者提出的问题,扎西措表示,“我们还没有尝试过,勇敢去尝试就是好的。”每一种新的观念,接受起来必不可少会有些阻力。扎西措坦言,因为很多老一辈的教师接受新事物比较困难,他们总觉得,这么多年书都教过来了。扎西措记得她刚当校长的时候,有一些老师反驳她,认为她说的那个互联网时代太遥远了,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结果你看,今年疫情期间,所有老师都必须站在屏幕面前授课。”于是,扎西措就和老师们开玩笑说:“你们看,我早就说过吧,你们以前没有这个意识,现在你们全部成为主播了!”这块屏幕是改写很多学生命运的试金石,“看似只是一块小屏幕在那里播放课程,但是透过这块屏幕,有多少人正在观看和学习,你的课堂由30人变成人,学生们也可以自由地讨论哪个老师教得好。”扎西措认为,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我们不能把书教成一潭死水,而是长流不息的活水。”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回顾过去,作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授业解惑,这样的生活充实而踏实;但有一天当别人告诉她:“如果你去做管理者,可能受益的是更多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她决定迎难而上,挑战自己。截至目前,扎西措从事教育行业已经有26年时间了,但她笑言,自己还处在教育事业的青春期,未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时间允许,我想一直做下去,直到有一天有人对我说:我老了、我的观念太陈旧了,我想那就是我应该退出舞台的时候了。”每当她夜以继日地工作,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她总会想起自己曾经教过的那些学生。比如,她想起自己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这名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转来这所学校,刚开始来还不适应,普通话也说得不好。有一天早读的时候,扎西措特意走到这个孩子面前,问他有没有不会的问题,孩子当时对扎西措说了一句:“知不道。”扎西措憋着笑,告诉这名学生:“你这句话应该是‘不知道’。”但她的心中却有点莫名的心酸。如今,这名曾经学习普通话感到吃力的学生已经考上了云南大学,而且还选择了和扎西措一样的中文专业,明年即将毕业。每年教师节,这名学生会写一首小诗送给扎西措。对于她而言,这就是一名教师最大的荣耀和勋章。这么多年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在那一刻全部释然。就在此时,已经和晨报记者聊了两个多小时的扎西措眼中突然噙满了泪水。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现在我们这里还处在一个‘扶贫’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要先把‘扶智’做好,要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最后,学成归来去建设我们的家乡!”说这句话时,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来源:新闻晨报作者:牛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7653.html
------分隔线----------------------------